“李法官,我代表俺們五個人向你致謝,謝謝你的耐心調解……”3月26日,當事人王某舉來到唐河縣法院,將一面印有“真心為民辦事,傾心為民解憂”的錦旗送到畢店法庭負責人李航路的手中,難掩感激之情,這還要從李航路調解的5起勞務合同糾紛案件說起。
原告王某舉、王某箱、王某重、王某森、張某崇五人系同村村民,五人于2021年跟隨被告王某在吉林某工地施工。施工結束后,王某沒有按照約定支付五原告工資,經雙方核算,被告向五原告出具欠條一支。五原告多次催要工資無果后紛紛提起訴訟。
案件受理后,李航路法官認為該五起糾紛事實清楚,為快速化解糾紛,馬上聯系被告,被告對拖欠工資一事無異議,稱其并不是惡意拖欠,而是因為其工程款沒有到位,一時周轉困難,沒有能力支付,并稱其已在從外地返回途中,希望與原告們和解此事。
開庭當天,原、被告雙方均到場,在協商過程中,雙方各執一詞,爭得面面紅耳赤。見雙方情緒上頭,李航路法官立即改變調解方式,通過背靠背方式與各方當事人單獨溝通。
“公司一直不給我結工程款,再加上我資金周轉困難,并不是惡意拖欠他們工資,我現在還在想辦法催要工程款。”被告一邊訴說自己的困難,一邊指責五名原告不通人情。待被告發泄完情緒后,法官耐心與其釋法明理,引導其換位思考。
“你也被拖欠工程款,你應該最能理解他們的心情,他們當初信任你跟你去外地務工,辛辛苦苦干完活卻拿不到錢,你說的情況可以理解,但是不能作為不支付勞務款的理由,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訴訟途徑來解決糾紛……”法官一番推心置腹的話,讓被告的態度逐漸緩和。
經過反復做工作,雙方當事人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,簽署調解協議。(供稿:張天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