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晚期產后出血?
晚期產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時后,在產褥期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,出血量超過500ml,剖宮產術后出血超過1000ml,是產褥期常見的、嚴重的并發癥。
晚期產后出血以產后1~2周發病最常見,也有在產后2個月發病者,發生率的高低與各地產前保健及產科質量水平密切相關。
晚期產后出血主要是因胎盤、胎膜殘留,蛻膜殘留,子宮胎盤附著部位復舊不全,感染及剖宮產后子宮切口裂開等因素引起的。
晚期產后出血表現為持續或間斷陰道流血,有時是突然陰道大出血,引起失血性休克,伴有寒戰、低熱。
晚期產后出血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藥物和手術治療,以迅速止血。
晚期產后出血可以合并或引起多種并發癥,如繼發感染、貧血、失血性休克等。
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,及時采取處理措施,有利于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。
胎兒娩出后出血的原因是?
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為產后出血,80%發生在產后2小時內。晚期產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時以后,在產褥期內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,多見于產后1~2周。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,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。在我國產后出血近年來一直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原因,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這一情況更加突出。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%~3%,由于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大,實際發病率更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