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板解禁是什么意思?
創業板GEM (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)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場的二板證券市場,以NASDAQ市場為代表,在中國特指深圳創業板。在上市門檻、監管制度、信息披露、交易者條件、投資風險等方面和主板市場有較大區別。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業,尤其是高成長性企業,為風險投資和創投企業建立正常的退出機制,為自主創新國家戰略提供融資平臺,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添磚加瓦。
解禁的創投機構股份總額約占當時解禁總額的12%,市值將近50億。創投機構通過股份上市后的轉讓為退出的手段,其低廉的投資成本決定了一旦股份解禁,創投機構一定會盡可能快的撤出,且二級市場的漲跌開非創投的長項,創投也不會根據二級市場價格的波動來決定擇機退出,這些理性投資者拋售股票的可能性最大。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指出,目前我國內地創業板的市盈率相比美國納斯達克、英國AIM市場、韓國科斯達克市場、香港創業板而言都是最高的,這里是VC和PE退出的天堂,這部分資金解禁后減持是必然的。
創業板解禁有什么風險?
據統計,創業板公司已有40多名高管辭職,其中,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公司共有19名高管辭職,辭職理由五花八門,包括“夫妻兩地分居”、“身體健康堪憂”等。而平均辭職時間為上市后5.2個月,有8名首批創業板公司高管辭職。而根據上市承諾,上市公司高管除前述鎖定期外任職期間,每年轉讓的股份不超過持有股份數25%,離職后半年內不轉讓本人所持有的發行人股份;3月份辭職后半年內正好在一年的鎖定期內。利用高估值減持股票可以實現個人財富的迅速積累,回避經營公司的長期風險,所以不排除相關公司包裝上市的可能性,高管因此早套現早安全。而更讓投資者感到情何以堪的是,高管在通過股權解禁獲得巨大個人利益的同時,卻未能給股民帶來相應的回報。甚至有數據顯示,創業板4%凈利被高管吞噬。如果按照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計算,有不少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還不夠給高管發工資。
2010年11月1日,創業板首批28只股票的部分限售流通股解禁,盡管當日市場不跌反漲,但這并未能夠掩飾創業板股東減持的意愿。據悉,解禁兩日,創業板中總共有7只發生了大宗交易,涉及金額接近6億元,創業板的減持潮正在慢慢涌現。
在最近兩個交易日中,大宗交易平臺上屢屢出現創業板公司的身影。目前,共有7只創業板股票亮相,分別是金亞科技、華誼兄弟、吉峰農機、銀江股份、機器人、愛爾眼科和上海佳豪。這7只股票皆是首批上市的創業板股票,顯示解禁之后,已有一些原始股東出逃。
上述7只股票近兩個交易日總共發生大宗交易筆數達25筆,涉及金額達5.28億元。